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成龙成章实验中学
教师频道
校园公告
快速通道
教研动态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教研动态 >> 正文
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
文章来源:罗金桥成龙成章            作者:常茉莉

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

罗金桥成龙成章实验学校 常茉莉

   阅读教学,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。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“读”字。俗话说: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由此可见, “读”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。忽视“读”或“读”不到位,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。所以说“读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。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,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,存在一些问题:

   朗读的时间不够 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,平均不足7分钟,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。如预习性的朗读,要求学生读通课文,读准生字新词,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,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,马上转入下一程序,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。

   朗读的目的性不强。 齐读,分组读,个人读,看似热热闹闹,其实读前没有要求,读中没有指导,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,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,没有用心、用情去读,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。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,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、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。 

   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。 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、机械、生硬,常见教师在分析、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,或把怎样的语气读出来,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,不能揉理解、感悟于一体。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,只重声音形式,不重内心体验;只重表层的技巧,不重语言的内蕴。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,把某一个字(词)读得重(或轻)些,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(慢些),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。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,就认为该读重音,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,表达的效果更强烈。

   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。 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,但有朗读却未到位,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,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,不到1分钟,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,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。

   评价单一或没有评价。   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语言有些雷同,“读得真好!读得真棒!”虽然是鼓励,孩子听了都有些麻木了,也就不起作用了。还有的时候,学生读完,老师并不评价,是因为老师没有倾听和观察。

   对于这些不良状况,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。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》明确指出:“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。”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,在读中整体感知,在读中有所感悟,在读中培养语感,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。”正因为如此,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,练好“读”功。那么,如何过好读书关呢?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之见。

   淡化课文分析,让学生具有朗读机会
   语文课原本应是读书课,然而现在教师热衷于分析讲解,把语文课搞成了“讲析课”、“习题课”。熟不知,朗读是阅读的起点,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。它有利于发展智力,获得思想熏陶,更有助于情感的传递。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,要求用普通话,声音响亮,吐字清楚,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特别是自学性朗读,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、读好,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,匆匆过场,草草收兵。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,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、练读,读出感觉,读出味道,读出情趣,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;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,通过评议,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、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。有人可能会问一节课只有40分钟,时间哪儿挤?精心设计问题,让繁琐冗长的讲讲、问问、答答让位给读,让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。

   二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

   有感情地朗读,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。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?我们知道,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,昏昏欲睡。因此要适当地创设情境,让学生愿读、乐读、争着读。如我在教学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这篇课文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时,为了让学生把五壮士毫不畏惧、英勇顽强、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地朗读出来,读之前,播放五壮士跳崖的视频,再煽一下情,然后让学生齐读,努力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,用心去读,动情去读,产生情感的共鸣,在读中树立人物形象,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。这样创设情境,读的效果非常好,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,学生做到了熟读成诵。

   三、调动多种感官,让学生带着目的朗读
   古人云:读书要“四到”,即“眼到、口到、耳到、心到”。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,教师要教育学生眼、口、耳、脑的互相配合,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、读得通、听得明、记得住,提高朗读效果。为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,每次朗读训练前,要提出朗读要求和目标,并要求学生动笔,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。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手,又动了脑,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。如《我是最弱小的吗》,要求学生在初读时读准字词句,在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;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,达到流利朗读课文,并标出自然段,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的大体意思。

   四、理解与朗读要相互依存。 

   在阅读教学中,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,分析前读一遍,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,甚至根本没去理解,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。以前刚当语文教师时,拿到一篇十分美的课文《西湖》,不知从何下手,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,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,我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,还说:“景色这么美,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。”课后,我问学生:“景色美在哪儿,脑中有画面吗?”“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?”学生茫然不知所措。诚然,我们的祖先有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的古训,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,在瞎弄里摸索,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。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,抓住重点词句,由词及句,由句及段,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,它们相辅相成,必须有机结合。

   五、朗读形式多样,应合理运用。 

   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,不一而足,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,宜用范读指导;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、层次时,宜用引读;当遇到对话较多、情趣较浓的课文时,宜采取分角色朗读;当需要渲染气氛、推波助澜时,宜用齐读……但要注意的是:(1)范读只是引路而已,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,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,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,因情而自得,按去朗读。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,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。(2)慎用齐读。齐读虽有造声势、烘气氛之妙用,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。(3)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,它的作用又有区别,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,先后次序互换一下,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、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。因此,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,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,让它们各尽所能。

   六、 制定朗读计划,让学生循序渐进训练

   能力提升是个渐进过程,朗读训练也不会一蹴而就,因此不能急于求成,而应该循序渐进。为达到这一目的,教师要制定朗读计划,弄清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?哪些是全文指导?哪些是片段指导?都要事先安排好。只有朗读计划周密,教学时,才能做到心中有数。对于一篇具体课文,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,做到不错字,不丢字,不添字,不改字;其次要求学生读流利,不结巴;最后再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,不唱读,不拖读,有表情,用手势,达到声情并茂。每一篇课文都如此训练,这样日久天长,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与日渐长。

   另外,我们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发音。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,教师自己首先要练习正确发音。我们湖南没有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,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,付出更多的代价,努力读准每个声母、韵母、声调,读好每个字,说好每句话,扎扎实实练好过硬的语言基本功,朗读基本功,才能给学生正确的示范、机智的引导和适时的点拨,艺术地指导学生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。

   刘勰曾经指出: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。”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、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,返璞归真,把一部分费时费力、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,培养学生的语感,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,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。

分享到:
日期:2020-12-8 | 浏览次数:2672 | 收藏 | 打印 | 关闭
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声明 | 网站地图 | 管理登陆
Copyright ©  2013 hyclxx.com 成龙成章实验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站网址:http://www.hyclxx.com 备案编号:湘ICP备20011834号-1 技术支持:李明,QQ:109365129